教育孩子時,我們會常說「兒大避母,女大避父」,可如果女大不避父會怎樣呢?
前幾天刷到一檔日本的真人秀節目,其中有名23歲的女孩,就生活在一個「女大不避父」的家庭中。
這名女孩表示,雖然自己早已經成年,但仍然會和父親、哥哥一起泡澡,在她的家庭里,這是一種非常正常的行為。
甚至在泡澡時,父女、兄妹間還會輕松自如地聊天,將泡澡視為全家人一起放松的家庭時光,盡管她現在有一點介意,但停止共浴的話又怕父親感覺受傷。
可想而知,這名女孩的說法引來很大爭議。
大多數家長在看完后都表示無法接受,認為這是對女孩的不尊重不負責,「罪魁禍首」在家長,還有觀眾則是認為女孩應該「自尊自愛」,和父親、兄弟一起泡澡太過分。
確實,如果女兒很小,父親為其洗澡還可以理解,但隨著孩子逐漸長大,尤其是等到青春期以后,父女間就連「牽手」都略顯奇怪,更別提一起「泡澡」了。
伴隨女兒一點點長大,每一位父親都應該意識到,親子間保持一定的距離、界限感,才是對孩子最深沉的愛。
在心理學中,弗洛伊德曾提出「愛烈屈拉情結」概念,也就是所謂的「戀父情結」。
當孩子來到3-6歲時,他們會產生比較明顯的性別意識,想要親近異性父母,一直和對方在一起。
比如有好吃的,女兒會第一時間分享給爸爸,當媽媽與爸爸生氣時,女兒會擋在前面維護爸爸等等,此時她們是名副其實的「小棉襖」。
而如果孩子得不到恰當的教育,這樣的「情結」就會隱藏于孩子的潛意識中,并且影響其性格和未來的生活。
紀錄片《父親的生物學意義》中有這樣一項社會實驗,研究人員耗時50年時間,跟蹤了11000名孩子,探究父親對孩子成長的意義。
結果發現,女孩長大后擇偶時,挑選異性的品味,會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父親的影響。
所以對女孩而言,父親要在成長過程中給予其正確的引導,切忌過度親密,以免使孩子產生「戀父情結」。
其次,「女大不避父」還會使孩子失去身體的邊界感。
父親與女兒之間的過度親密行為,會使孩子建立混亂的性別意識,長大后模糊了對性別的界限。
就像這位日本綜藝節目中的女孩一樣,因為從小到大都處在一個與父親、兄長過于親密的環境中,所以她并不覺得一起泡澡有何不妥之處,彼此間失去了身體的邊界感。
而女孩失去身體邊界感的可怕之處在于,當陌生人,乃至是熟人的行為過界時,她們很可能根本沒有意識到自己被侵犯,自身的防護意識大大降低,即便是發生了「侵犯」,也一無所知。
2020年12月份,有名可愛的2歲小女孩走紅網絡。
一位父親帶2歲女兒單獨外出,上廁所的時候,他準備測試一下女兒的自我保護意識。
于是爸爸對女兒表示,要讓她陪自己一起去男廁所方便。
結果小女孩表現得異常堅定,奶聲奶氣地對著爸爸說道:「我不要去,我是女孩子,你讓我怎麼陪啊。」
最后,爸爸讓女兒站在最靠近門口的位置,還囑咐她千萬不要離開。
小女孩則是又開始了吐槽模式:「那麼大的人了,上廁所不會自己去嗎?」
不得不說,這位父親在孩子性別意識培養上做得非常不錯,雖然女孩只有2歲,但已經認識到了「男女有別」,明白即便是爸爸也不能破壞規矩。
事實上,寶寶自從1歲半左右,就會逐漸認識到異性之間的身體構造差異,發現男孩女孩之間存在不同。
等到3-6歲時,更是會構筑性別認同感,來到性別意識萌發的關鍵期。
所以廣大寶爸在與女兒相處時,「女大避父」一定要從小開始,切忌過于親密,注意自身的行為模式。
比如在女兒面前光膀子、換衣服、為女兒洗澡等等,只有我們正確引導,才能幫孩子建立起性別意識,從小懂得自我保護。
像明星張亮就曾在《新生日記》中表示:「如果是女兒的話,一定不能親嘴,我現在親她都是親腦門,或者是親手臂,教給她一些自我保護意識。」
我們在與孩子相處的過程中,也應該保持這樣的「邊界感」,即便是表達愛意,也要注意不要「過界」。
結語:
雖然俗話說「女兒是爸爸上輩子的情人」,但父女間卻切忌像「情人」一樣相處。
為人父只有與女兒保持一定距離,從小為其建立性別意識,才能讓孩子學會自我保護,更加健康地成長。
今日話題:你身邊有「女大不避父」的情況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