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神張學友和天王周杰倫這兩位頂級歌手之間,在財富積累和生活方式上存在著天壤之別。
為何會出現如此巨大差距?曾經有人說過:「要想致富,先學會賺錢。」那麼,在音樂這個行當里,到底該如何賺錢?他們之間的差異,又暗藏著什麼深層原因?讓我們一探究竟。
要說起音樂產業的變遷,就不得不從版權收入入手。版權收入是音樂人的命脈,決定著他們的收入水平和財富高度。而在這一點上,張學友和周杰倫的差距就體現得淋漓盡致。
大家都知道,周杰倫是個「包辦婆」,不僅是歌手,還是作曲人、音樂制作人。他的音樂作品從創作到發行,無一不出自他的手筆。這意味著,他掌握著所有音樂作品的版權,包括錄音權、作曲權和作詞權等。只要有任何商業用途使用他的作品,就必須向他繳納版稅。
可以說,版權收入就是周杰倫的搖錢樹。據傳QQ音樂就為獲得他的音樂版權,在2015年到2018年的短短3年時間內,狠砸了1.8億元人民幣。你想想,這才只是一家音樂平台的版稅,其他電台電視台、商場廣場等的版權費用加起來,周董每年的版稅收入怕是高達上億元。
反觀張學友,他的身份單薄得多,只是一名歌手。雖然他的歌曲家喻戶曉,但他并不擁有這些歌曲的版權。作為「雇員」,他只能獲得有限的演唱費和表演費,而版稅則歸屬于音樂公司和作曲家。所以即使是歌神,也難以分得版權收入的一杯羹。用一個形象的比喻來說,周杰倫是搭著版權的「火車頭」在賺錢,而張學友只是勉強掛在「車廂」上。
音樂產業里真正的「賺錢密碼」,其實就是要掌握作品的知識產權。這不僅包括前面提到的錄音權、作詞作曲權,還有與之捆綁的各種衍生權利,比如改編權、傳播權等等。一旦掌握了這些權利,音樂人就等于抓住了「印鈔機」,只要作品行銷天下,鈔票就能源源不斷地流入自己的腰包。
舉個你我熟悉的例子:皇后樂隊的絮曲《We Will Rock You》,單是一次商業使用的版權費就高達82萬美元。只要有任何商業活動使用到這首歌,鈔票就朝版權擁有者涌去。可以想象,隨著這些「永恒經典」的不斷使用和傳唱,版權擁有者們能賺多少錢。
對比之下,張學友和其他歌手的處境就很尷尬了。歌曲固然是他們的「命根子」,但卻無權從中分得一杯羹。他們只能靠著高強度的巡回演出和代言掙錢,等到老年退休之后,收入就會大幅縮水,只能止步于溫飽。
不過,這種窘境并非無解。我們回頭看看其他音樂人的例子,很多名歌手后期都開始嘗試自己作曲作詞,比如周華健。正是因為創作出《難念的經》《刀劍如夢》等膾炙人口的作品,他才得以獲取版稅收入,延續了事業的生命力。
所以想要致富,音樂人們首先要掌握版權這把「金鑰匙」,而不只是單純依賴個人的歌唱技藝。唱片公司發行專輯的時代已經過去,音樂產業正朝著知識產權化和數字化的方向飛速發展。未來,搶占版權資源將是決定音樂人命運的關鍵因素。
當然,版權之外,音樂人們也要學會發揚個人品牌價值,拓展多元收入渠道。比如周杰倫就是商業價值和影響力極高的「現象級」明星,他除了音樂收入,還有代言費、演出費等額外的收益來源。他不僅僅是一名音樂人,更是一個成功的「商業精英」。
所以說,音樂并非純藝術事業,也需要具備敏銳的商業頭腦。音樂人要善于將自己的影響力轉化為經濟價值,進行多元的資本運作,而不只是停留在藝術層面。總的來說,在這個時代,音樂已不再是「高高在上」、與世無爭的事物,它與商業和資本已經越來越緊密地捆綁在一起。
追求夢想的道路往往充滿了荊棘和汗水,需要我們付出無比的勇氣和毅力。音樂產業看似夢幻絢麗,卻也暴露出了現實的殘酷一面。在那里,太多年輕人為了實現歌手夢想而不惜一切代價,甚至被現實的泥潭所淹沒,失去了對夢想的執著。
然而,我們不能因為現實的艱辛而放棄夢想,那樣只會一事無成,對自己的人生路徑產生更深的迷茫和彷徨。我們要勇敢地直面現實的猙獰,用自己的雙手去開拓、去創造,去實現夢想,而不是被眼前的困難所擊垮。
你是否也曾懷揣過成為一名出色音樂人的夢想?又或是在追夢的路上遭遇過無數挫折?現在就讓我們一同暢所欲言,分享你的故事和心得,相互鼓勵、相互激勵,共同為夢想而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