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集
《魯濱遜漂流記》:人生是一場冒險,活著就是成功
2024/02/01

1718年,英國作家丹尼爾·笛福聽聞一件令人震驚的奇事。

一名水手被遺棄在大西洋荒島,那里缺衣少食,杳無人煙,還有野獸和食人族出沒,所有人都以為他會化作枯骨。

不料,4年零4個月后,水手奇跡般地回來了。

此時的他像野人般身穿獸皮,亂發蓬生,語言功能嚴重退化,說話時只能半個字地往外蹦。

年近60歲的笛福深受啟發,他以這個水手故事為藍本,創作了人生第一部小說《魯濱遜漂流記》。

故事看似夸張傳奇,卻激勵了一代又一代迷茫而困頓的人。

尤其魯濱遜身處絕境,與命運奮力周旋的身影,讓無數人看到了櫛風沐雨的自己。

文學評論家艾倫曾說:

《魯濱遜漂流記》是一部包含每個人生活的寓言,說到底,我們都是魯濱遜。

人這一輩子,風無定,命無常,活著就是一場沒有退路的冒險。

每個人都在跋山涉水,拼了老命在俗世的荒野里求生。

如果你也常常覺得生活太難熬,就來看看《魯濱遜漂流記》。

1

每個人的一生

都是一場「冒險漂流記」

主人公魯濱遜出身富裕的商人家庭,是家里最小的兒子。

年幼時,父親就已經規劃好他安穩舒適的人生,可他一心只想踏波逐浪,周游世界。

19歲那年,他偶然結識一位船長的兒子,聽聞可以隨行去倫敦,魯濱遜毫不猶豫地跳上輪船,一腔孤勇地踏上了冒險之旅。

不巧的是,出海沒多久,他們就遭遇了海上風暴。

滔天巨浪以排山倒海之勢撲來,沖斷桅桿,戳穿船艙,輪船在顛簸中慢慢下沉。

生死之際,一艘過路的船只迎著風浪,解救了危困中的他們。

好不容易平安登陸后,同船的人紛紛勸他回家,說初次出海就遭逢大難,這是兇兆,他不適合當水手。

可對航海生活的渴望,還是戰勝了對暴風雨的恐懼,魯濱遜決心從陸路去倫敦,繼續尋找出海機會。

剛到倫敦,一位船長聽聞他想出海見世面,就熱心地教他觀天向、測風速等。

學會航海規則后,魯濱遜愈加信心十足,開啟了非洲之旅。

哪曾想中途被海盜俘虜成奴仆,他被關在海港,每天做苦力,掃船艙。

受困2年后,魯濱遜才趁單獨出海打漁的契機,駕著小艇逃出牢籠。

逃亡途中,他一路以獵野獸、剝獸皮為生,直到偶遇巴西商船,才結束了海上漂泊生涯。

抵達巴西海岸時,他竟靠賣獸皮攢下的錢,買下了一片種植園產業。

隨著產業規模擴大,魯濱遜決心再度冒險,遠渡非洲購買低價勞力。

誰料,在赤道附近,輪船遭遇颶風襲擊,不幸觸礁,全員喪生,唯有魯濱遜被海水沖到一個荒島上幸存下來。

當他從昏迷中醒來,發現荒島四面環海,進退無路,魯濱遜瞬間哭了:

「命運太無常,突來的欣喜,如同突來的悲傷,都令人難以承受。」

其實,人生在世,每個人都是在險象環生的世界里,走得磕磕絆絆,悲喜交加。

生活看似平穩安定,一場小風,可以將生活吹翻;以為順遂無虞,一個大浪,就能將自己撂倒。

意外和兇險,如同潛伏在人生旅途的盲盒,誰也不知道下一刻將發生什麼。

就像路遙說的,「人生啊,是這樣不可預測,沒有永恒的痛苦,也沒有永恒的幸福,生活像流水一般,有時是那麼平展,有時又是那麼曲折。」

生活的困苦,情感的困頓,生老病死的無常……人活著的每一天,都是在奔赴一場場未知的冒險。

潮起潮落是常態,起伏無常是尋常。

沒有誰能預估逆境和暗流的方向,更沒有誰能測量旋渦與災難的距離。

我們每個人都要在命運的波瀾里,渡自己的劫,歷自己的險。

2

直面兇險迎難而上

時間自會給你答案

被沖上荒島后,魯濱遜陷入了另一種絕境。

島上白天一片荒蕪,山林寂靜無聲,夜晚寂靜的只有野獸的咆哮和吼叫。

魯濱遜身上除了一把小刀、一個煙斗和一小匣煙葉外,沒有任何防身武器。

憂心如焚的他,像瘋子一樣在岸邊狂奔,哭喊著「我完了」。

跑著跑著,他突然看見海面上,漂浮著一個龐然大物。

靠近一看竟是之前觸礁的大船,隨著漲潮漂到了荒島附近。

魯濱遜迫不及待地跳入海里,設法將船上僅存的餅干、帆布、槍支、彈藥、喂家禽的麥子……一趟趟地運回荒島。

靠著這些余糧和工具,他搭賬篷、建茅屋,筑起容身之所。

在這個無人問津的小島,魯濱遜總算是活了下來。

天氣好時,他就背上槍支,邊打獵邊爬到小山頂,眺望大海,希望有船只經過。

然而,日復一日,哪怕他望穿雙眼,海面只有水茫茫一片。

無奈,他只得挖洞筑墻,以抵御野獸侵襲。

不料完工第二天,山洞被地震震得支離破碎,他所有辛勞前功盡棄,還差點被活埋。

更雪上加霜的是,震后的滂沱大雨,壓塌了賬篷和茅屋。

魯濱遜因淋雨患上嚴重瘧疾,持續十幾天,他都在生死邊緣掙扎徘徊。

孤寂、無助伴隨著絕望,像冷雨一樣,撲滅了他心中的點點星火,讓他萬念俱灰。

一個雨后清晨,他正因凄苦處境愁眉不展,無意間瞥見巖壁的泥縫里,長出了十一二棵麥穗。

魯濱遜大吃一驚,島上怎麼會長大麥。

驚愕困惑中,他想起自己曾丟過一袋喂家禽的麥子,這十幾顆麥子很可能掉落在泥縫里。

沒想到它們僅靠些許貧瘠的土壤,就扎根成長,迎風而立。

這一刻,魯濱遜仿佛看見了自己。

他也是一顆被命運拋棄的谷子,也可以像大麥一樣,落到哪里,就在哪里生根發芽。

備受鼓舞的魯濱遜不再低迷沮喪,而是重新燃起了活下去的希望。

身體稍有好轉,他便著手清理廢墟,重建家園。

然后開荒拓地,捕魚打獵,播種大麥……

寂寥難耐時,他就刻日歷寫日記,或念圣經做禱告。

就這樣同大自然搏斗,與自己博弈,魯濱遜終于把荒島打造成了自己的「小王國」。

這一場生存之戰,崎嶇而又漫長。

從一無所有到衣食無憂,從悲痛絕望到安然自若,魯濱遜于苦厄中沖鋒的身影,讓我們看見了生命的頑強和堅韌。

天意再難測,命運再難料,只要生機不滅,終有峰回路轉,苦盡甘來。

作家伊坂幸太郎曾說,「人類最大的武器,是豁出去的決心。」

人這一生,總有一些過不去的坎,避不開的難。

既然逃不掉,躲不開,我們何不踩著泥濘、踏著荊棘,迎難而上。

熬住了,就一定能穿過黑暗看見光明;撐住了,就一定能度過寒冬遇見暖春。

3

活著本身

就是人生最大的成功

在荒島生活了26年,魯濱遜迎來了命運的轉機。

那天,他無意中來到荒島西南角,只見岸上到處都是人的骸骨,地上還有生過火的痕跡。

想起之前海灘上的人類大腳印,毫無疑問,食人族來荒島吃俘虜了。

驚慌失措中,一個大膽設想驀地從腦海里蹦了出來,若能救出俘虜,他就有幫手造船離開荒島。

在這個念頭支使下,他幾乎每天都去西南角偵察,期待食人族的再次出現。

一年多后,魯濱遜終于等來了千載難逢的機會。

食人族上島狂歡時,一個俘虜趁亂逃跑,只有兩個野人追了上來。

他立即提起槍,抄近路截殺追來的兩人,成功救下了這個俘虜。

魯濱遜給俘虜取名「星期五」,還教他伐樹、制土槍、造船等。

這一次,他終于看到了離開荒島的希望。

不曾想,船未造好,島上又來了一批不速之客。

一艘英國輪船,在無風無雨的情況下,卻偏離航線,停泊在荒島附近。

船上下來了11人,乘著小艇登上小島。

納悶的是,其中有3人被綁著,像俘虜一樣被押下船。

魯濱遜警惕地躲在一旁打探,原來是水手長私吞貨款,伙同手下叛亂。

他們以為荒島無人,企圖將船長、大副等3人活活餓死于此。

這批水手們剛上岸,就遇上海水退潮,小艇擱淺在沙灘上。

一時半會難以漲潮,水手們就三三兩兩地鉆進樹林呼呼大睡,船長、大副等人則悲痛地坐在林邊。

看著他們絕望的神情,魯濱遜心生惻隱之情。

他悄悄靠近船長,一邊給船長解繩索,一邊商議脫困計劃。

得知只有2名頭目有槍時,魯濱遜頓時精神大振,立即給船長等人分發自制的土槍。

隨后,他們摸進樹林,出其不意地擊斃頭目,拿下并勸降其他6人。

正當他長舒一口氣時,水手長竟帶隊全副武裝地登島找人。

因實力懸殊,魯濱遜派人故意在林間呼喊求救,誘使水手長一行始終在深林里打轉。

待夜幕降臨,他們被拖得精疲力盡之時,魯濱遜則帶著伏兵,分頭痛擊。

水手長被當場打死,隨從不敵,主動投降。

緊接著,在投降水手的掩護下,船長和大副重返輪船,輕松制服叛亂余孽,順利收復輪船。

當輪船隨著漲潮,穩穩地開進小河口,迎接魯濱遜返航時,他激動得失聲大哭。

整整35年,他終于苦盡甘來,活著返回家鄉。

回望這大半生,魯濱遜吃過苦,受過難,甚至時常被命運刁難。

但他卻從未向命運屈服,而是豁達地鼓勵自己:「我一無所有,但我還活著。」

蔡康永說過:「生活是暴擊的循環,幸存就值得感激。」

人活一世,少有鮮花著錦、諸事順遂,常見山水阻隔、風雨雷電。

真正成功的人,是受盡世事風霜,卻依舊步履不停;歷經起落沉浮,卻始終抬頭向前。

就像《活著》里的福貴,經歷破產戰亂的流離之苦,飽受天人永隔的錐心之痛。

但無論命運如何多舛,他始終倔強地活著,活成了天地間最了不起的硬漢。

就像尋常的你我,在工作和生活中兩頭奔波,時不時還得防著時代射來的利箭,一個意外就會摧毀我們所有付出。

但曾經的潮水會退去,每一個經過大浪淘沙洗禮的人,都是平凡世界里最大的英雄。

正所謂,萬丈深淵,下去,也是鵬程萬里。

在粗糲不堪的歲月里,能好好活著,本身就已經是最大的成功。

麥家曾評價《魯濱遜漂流記》說:

年少時,只當它是充滿傳奇色彩的童話故事;長大后重溫,原來這本書講的全是人生。

變幻莫測的世事,始料未及的跌宕,猝不及防的劫難……

人生海海,數不清的人如魯濱遜一樣,或被苦難突襲,或被意外伏擊,或被無常磨礪。

但人間沒有過不去的激流暗礁,世上也沒有蹚不完的低谷險灘。

越是風急浪高,越要百折不撓地迎風戰雨,活成永不服輸的斗士。

即便一次次被逆流蹂躪,也要在風浪的旋渦里,自我泅渡跨出苦海。

就算一次次與生死擦肩而過,也要在生活的磨礪中,用力奔跑穿過風雨。

哪怕一無所有,哪怕步履踉蹌,只要一走直下去,再平凡的人,也都是最令人敬佩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