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集
李白這一生,不止《長安三萬里》
2024/04/02

《長安三萬里》熱度不減,票房已經超過11億了。

動畫里的李白,長上身,小短腿,圓肚子,動不動就哈哈大笑,好也笑,壞也笑,高興也笑,不高興也笑。

似乎世間萬事,不過哈哈一笑。

演員濮存昕從1991年開始演話劇《李白》,演了30來年,200多場,站在台上,似乎他就是李白。

但他說:

「我一直在捕捉李白的真,那種不管對錯都要的真。」

但演了幾十年,他才找到這種狀態。

李白一生,不掩飾自己的真性情,在山野中,他瀟灑自由,狂放不羈,入了朝堂,他依舊狂放不羈。

所以賀知章感嘆,李白不是人間客,是天上謫仙人。

所以,今天,我們就來看看李白,看看他身上那些屬于人的最自然真實的東西。

01

隨著《長安三萬里》大火,很多不讀古詩詞的人,也隨著電影,將古詩溫習了一遍。

時隔多年,再讀那些詩詞,有些人讀懂了其中的況味、瀟灑、自由;

也讀到了其中的精神、情懷,也從中讀到了人生,或許還會留下幾滴不干不凈的眼淚。

曾幾何時,葉嘉瑩講古詩詞,想將其中的美好傳遞給人們,可是越來越多的人問她:

「葉先生您講的詩詞很好聽,可對我們實際生活有什麼幫助呢?」

確實,有啥用呢?

葉嘉瑩回答說:

「你聽了我的講課,當然不能用來評職稱,也不會加工資。

可是,哀莫大于心死,而身死次之,古典詩詞中蓄積了,古代偉大之詩人的所有心靈、智慧、品格、襟抱和修養。

誦讀古典詩詞,可以讓你的心靈不死。」

可是如今,心靈不死的人可還有?

有,但不多了!

大多數人已經成了行尸走肉,被外在的規矩充滿著,被金錢和名利充滿,他們不再自由,不敢自由。

我喜歡李白,就是因為他始終是自由的,他沒有被羈絆,始終保持著一顆自由的心,始終有離開的勇氣。

所以他感嘆:

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

我們活著,豈能任人擺布,一輩子行尸走肉!

長安元年,李白出生。

父親是商人,在「士農工商」的體制下,李白生下來,就是「下民」,連參加科舉考試的資格都沒有。

這在當時,如同「原罪」,他生來就帶著這副枷鎖。

從小,李白就想象力爆棚,人家給他講神話故事,說天上有神仙,他就想象力爆發,覺得月亮是神仙的鏡子。

在他豐富的想象里,他看見有神仙對著月亮照鏡子,他叫人一起看,人家只說他傻。

5歲時,父親遷居青蓮鄉,李白也到了青蓮鄉。

青蓮鄉風景秀美,山清水秀,早晨,遠山田野都籠罩著淡淡的白霧,水天一色,岸邊翠竹叢生,春天野花滿地,景色飄渺美麗,就像多年后李白的詩境一樣,明明就是這世間人,卻又不像這世間俗人。

人來到這世間,有些事沒法選擇,但一個人始終可以選擇自己要做什麼,要如何對待這僅此一次的生命。

02

李白是天才。

「五歲誦六甲,十歲觀百家」。

可是讀完《詩》、《書》之后,他對這些東西就不感興趣了,對儒家的很多東西,他就感到厭倦,他討厭那些死記硬背的東西,也討厭那些束縛人性的規矩。

他討厭這些,可在那個時代,要想功成名就,又少不了這些東西。

但對于李白來說,讀這些東西,就是折磨。

幸好他那時年少,對功名,也沒什麼執念,所以討厭了,就不讀,他喜歡《楚辭》和《莊子》。

因為里面有神仙。

李白也經常看見山中有仙人,天上有鯤鵬,列子可以翱翔天地,就從他頭上飛過。

15歲,李白得到了祖傳的寶劍,開始練劍,想當一個劍客。

從那以后,他就帶著長劍,騎著白馬,仗劍天涯,進大山,尋仙人。

開元六年,李白十八歲。

李白遇見了一個姓趙的道士,此道仙風道骨,養了一大群鳥,生活閑云野鶴。

李白一看,羨慕不已,打算前去求道。

人以群分,物以類聚,李白生性灑脫不羈,深得道士喜愛。

就這樣,李白成了山中小道士,跟著老師學習養鳥,學習縱橫之術,他們閑時擊劍為戲,悶時就飲酒開懷。

數年過去,縱橫之術未成,李白養鳥的技術倒是學到了,他學識大進,想出去闖蕩一番,覺得大丈夫志在天下,不可庸碌一生。

于是,李白出山了,他要去世間走一走,尋求那令無數人眼饞的功名。

他要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靠自己的才華,結識各路人馬,若能令某個貴人賞識舉薦,當能一飛沖天。

少年意氣,就是對未來滿懷希望。

03

720年,李白前往成都,得知大人物蘇颋在驛站休息,他便準備干一件大事。

20歲的李白,攔下了蘇颋,將自己精心準備的文章獻給蘇颋,李白本以為,自己的才華定能折服蘇颋,可得到的答復卻是:

「你很有才氣,可惜文采可觀,而風骨未成。」

對20歲的年輕人來說,這是一種贊許。

但李白要的不是贊許,而是推薦他去做官,因此,李白大失所望,決定回家閉關苦讀。

回到家里,他帶上寶劍,背著書籍,進了山里。

從此,晨起練劍,隨后苦讀,直至深夜。

有時候讀書累了,就去爬山,尋幽探勝,希冀能遇到神仙,他想做仙人,因此聽說山頂有神仙時,他攀上絕頂,只求能見仙人。

在村里人看來,李家這個孩子,徹底沒治了,年過20,不娶妻生子,也不去求取功名,住在山里,一年也不下來幾次,三年來,才進了兩次城,簡直就是與世隔絕。

在山中苦修幾年,李白才學大進,他決定仗劍去國,奔赴長安。

開元12年春天,李白二十四歲,他辭別故鄉,帶著童子,騎著駿馬,配著寶劍,直取長安。

但他心里,還是喜歡這樣清凈的生活,吐而為詩便是:

莫謂無心戀清境,已將書劍許明時。」

他畢竟不是世間俗人,心許功名,便能一心求之,李白想要取得功名,但他的心,是野的,是不受拘束的。

所以他走到峨眉山,見到一高僧,他就流連了數月。

離開后,大自然的無數美景,總是讓他流連忘返,他就走得很慢,因為總是停下來,詩興大發時,他隨口吟出來,所以他人未到長安,其才名已經傳到了長安。

他喜歡尋仙訪道,對得道成仙十分向往,所以聽說有修為高深的道士,他便去拜訪。

他和一個道士朋友結伴而行,想共游天下,可是道士中道病逝,李白就帶著道士遺骨,一起前去黃鶴樓,他要將遺骨葬在黃鶴樓畔,讓朋友能和天下奇景作伴。

在黃鶴樓上,他詩興大發,想題詩一首,但讀了崔顥的詩,他甘拜下風,覺得自己寫不出比這更好的詩,便擱筆不寫。

此時,他心中雖有功名之念,卻不曾被功名俘虜。

他瀟瀟灑灑,活成了無數人向往的自由的樣子。

04

開元13年秋天,李白到了金陵。

金陵,十里荷花,三秋桂子,但李白決定,先干大事。

他拿著自己精心準備的詩文,去拜訪金陵名流,拜訪達官貴人,人家聽說他是商人之子,對他不屑一顧。

但李白就是李白,無人賞識自己,自己就去賞識風景。

這天,這地,這景,總不可辜負。

他到處游賞,大名也很快在金陵傳開,很多人都知道,在金陵游俠里,有個年輕人叫李白,路見不平,拔刀相助。

他一擲千金,毫不留戀。

他,灑脫不羈,詩文無雙,秦淮歌女,都唱著李白的詩。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