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集
美國慢了一步!台積電終于獲得補貼,張忠謀策略巧妙
2024/04/11

最近,台積電終于獲得了 66 億元的建廠補貼。

台積電最初宣布在美國建廠的時間比在日本建廠的時間早一年多,但在日本生產汽車攝像頭傳感器和邏輯集成電路的工廠在年底前就開始出貨,台積電表示年底還有第二家工廠開工,甚至第三條 3 納米工藝生產線也在計劃之中。

盡管如此,台積電最近的芯片工廠建設步伐明顯加快,雖然獲得的 66 億元補貼使其 400 億元的進軍成本比原計劃有所緩解,但支出方面卻比原計劃的 400 億元增加了 60%。

在這方面,台積電創始人張忠謀的遠見卓識值得我們關注。

他在美國生活和工作多年,對美國半導體制造業的優勢和劣勢有著深入的了解。面對高昂的建設和運營成本,他最終不得不建立工廠,但另一方面,這也確實是為了利用美國和日本制造商的訂單,以及設備和材料的優勢。

當然,最重要的是通過分散投資來降低未來可能出現的風險。

再看日本的建廠情況,台積電的布局速度更快。

雖然該公司最初宣布建廠的時間比美國晚了一年左右,但其進展并不落后,預計將在一年內出貨用于汽車的攝像頭傳感器和邏輯芯片,并準備建立第二家工廠,甚至計劃建立采用 3 納米工藝的第三家工廠。

可見,台積電的這一規定不僅考慮了半導體材料和設備領域,尤其是材料領域,無論是先進工藝還是先進封裝,要解決芯片的效率、功耗和散熱問題都離不開高質量的材料。

而近日,據媒體消息稱,台積電日本工廠雖然尚未進入量產階段,但距離正式投產僅有半年時間,其背后已聚集了幾大合作伙伴。例如,成像技術巨頭索尼以及許多需要先進汽車半導體解決方案的制造商都已迫不及待地提交了訂單。

可見,台積電正在利用美國和日本的產業優勢,采取整合的方式鞏固其在全球半導體產業鏈中的地位。但需要注意的是,美國和日本的工廠與台積電全球前沿晶圓產能相比,不會超過 20%,這意味著大部分前沿晶圓制造仍將留在台積電的本土工廠。

同時,這也印證了張忠謀此前對全球芯片產業的看法,"芯片全球化已死",因此台積電選擇在更多的訂單上建廠,盡可能讓制造商聚集在一起,實現低成本供應。

此外,鑒于中國市場的巨大需求,2023 年從中國進口的芯片總值將超過 2.5 萬億元,相當于台積電同年收入的五倍。

尤其是作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車生產國和出口國,台積電為何不選擇在中國建廠?這其中的因素是復雜而多方面的。

既有對于國際訂單來源的分布,如蘋果、AMD 等國際大客戶的要求,也有對于設備和技術引進的考慮,目前最先進的晶圓制造設備和技術主要由歐美、日韓等國主導,以及國外建廠提供巨額補貼等因素支撐。

因此,與台積電創始人張忠謀一樣,台積電的全球工廠布局是基于全球產業鏈的發展趨勢,更是基于公司長遠發展的戰略選擇。

台積電在美國和日本建廠的決定看似有違直覺,但卻意味著其全球化戰略的深思熟慮和精確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