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集
《哲學的慰藉》:一切特立獨行,都意味著內心強大
2024/04/03

著名的哲學家亞里士多德說過,離群索居者,不是野獸,就是神明。

但放眼望去,那些尋求真理的哲學家,就沒幾個合群的,就像叔本華說的,要麼孤獨,要麼庸俗。

由此可見,離群索居的,還可能是哲學家。

哲學是什麼?

哲學是熱愛智慧,是對各種人生問題的追問,希冀找到答案,是想在這宇宙天地間尋求一種永恒的法則,它能讓我們跳出來看看世界和自己的關系。

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會精神內耗,就是我們沒法處理好自己和世界的關系,無法處理好內在和外在的沖突。

而哲學,就是給我們提供一種可以超脫出來,進而理性地對待自己和世界的眼光。

所謂理性,也不僅僅是一個人權衡利弊的能力,而是一個人有多大程度去靠近真理。

真理,并不會因為很多人覺得他對,他就是對的,也不是因為很多人覺得他不對,他就錯。

真理就是真理,因為他永遠是對的。

01

有些事情,并不會因為很多人都在做,就是對的。

可如今,有些事情做的人多了,就成了對的,越來越多的人跟著做,漸漸就成了主流,會壓迫那些不這樣做的人。

所謂傳統,也是這樣來的。

一開始并沒有傳統,只是做的人多了,認同的人多了,就有了傳統,但傳統不一定就是對的。

房龍在《寬容》的序言里講了一個很諷刺的故事:

人們在無知山谷里,幸福地生活著,他們尊重古老的東西,遵循著古老的傳統行事,任何膽敢不遵從的人,都會被看成離經叛道者,都會被處死。

這個山谷,被傳統統治著,那些敢于違抗傳統出走的人,最后都銷聲匿跡了,而無知山谷里的人,還在幸福地活著。

後來,一個曾從無知山谷里走出去的人,活著回來了。

他告訴這山谷里面的人,外面的田地更寬闊,土壤更肥沃,人們的生活更美好,可是,沒有人信他。

這些人不僅不信,還用石頭砸死了他,因為他背叛了傳統,背叛了祖宗的教條。

這個人死了,他的尸體被丟到山崖腳下。

不久后,大旱降臨,無知山谷鬧了饑荒,死去的人越來越多,對于活著的人來說,唯一的希望就在山谷外。

可是,傳統說,不行,傳統必須遵守。

一天夜里,人們不想坐以待斃了,他們走出山谷,他們記得那個活著回來的人說過,他已經在路上做好標記,只要沿著標記,就能走出去。

他們沿著那條標記好的路,走了出去,外面果然如那人描繪的一樣美好。

而那個救了他們命的人,早就被他們殺死了。

最后證明,對的就是對的,并不因為其他人都反對而變成錯的。

哲學,是讓我們學會去反思,學會去問為什麼,當很多人都反對的時候,我們可以去看看這麼做的合理性,當很多人都贊同的時候,我們也可以試著去看看這麼做的不合理性。

很多人都反對的,未必就是錯的,很多人都贊同的,也未必就是對的。

而哲學,最重要的意義,就是反思。

就像周國平說的:

哲學是一種智慧,智慧可以調整我們看世界和人生的總體眼光。

有了這份眼光,你才能跳出問題來看問題。

02

蘇格拉底說:

未經審視的生活,是不值得過的。

兩千多年前的雅典,很多人也失去了一種很重要的能力,那就是審視生活和自我的能力。

那時候的很多人,也在思想上曲意逢迎,他們不再尋求真正的智慧,而是把常見的東西當成正常的東西,把習以為常的人生當成正常的人生。

跟我們今天一樣,流行的東西由于跟隨的人多,所以成了某種真理,不跟隨的人,就顯得奇怪而孤獨,人們拼命追求生活,把生活的需要在欲望的膨脹下不斷夸大,變成了一場物質競賽。

在這種觀念下,不愿跟隨的,要麼被定義成失敗者,要麼被說成不作為,或者直接就打上一個不成熟的標簽。

阿蘭·德波頓說:

每個社會都有一套觀念,應該相信什麼,如何待人接物,不按此行事,就會遭到懷疑,不容于眾。

更多的是在一個龐大的倫理和實踐體系,這個體系就是‘常識’,他命令我們穿什麼衣服,采用什麼理財標準,尊重什麼樣的人,遵守什麼禮節,過什麼樣的家庭生活。

為什麼會這樣呢?就是因為缺乏審視,簡單粗暴地把外在的觀念拿來,不加審視地使用。

蘇格拉底生活的時候,雅典也有自己的一套常識,要殺雞祭奠神明,要以多金為榮,要男尊女卑,戰場上奮不顧身就是勇。

蘇格拉底身邊的許多人,對此也不加懷疑,反正照著做總不會出問題,因為大多數人都這樣,法不責眾。

相反,如果你不遵守,出了問題就會遭到無數指責。

這樣的觀念,讓人們心靈變得越來越貧瘠,人變得越來越簡單,如同按照指令行事的機器。

其實很多事情,只有你多問問自己,為何要這樣做,你就會發現,其實你可以不這樣做,而選擇一種完全不同的方式去活著。

03

很多東西成了框架,就把人困在里面了。

可困在里面的人,卻覺得很正常。

面對這些幾乎人人都習以為常的東西,蘇格拉底感覺不太對,為什麼大家都這樣去做?很多事情明明不合理。大家都想多金多銀,可是生活又不需要那麼多,我們蘇格拉底一年就穿一套衣服,走在大街上一看,那麼多東西自己都不需要。

所以蘇格拉底就經常干一件事情,他經常出門,跟人家辯論,他問人家,為什麼覺得錢多就好?為什麼戰場不退就是勇敢?難道退后的都是懦夫?

他還會問人家,生命的意義是什麼?

蘇格拉底就這樣問,一些人被他的問題攪得發狂,還有些人恨不得他死,因為他這樣的人,太具有破壞性了,要是都像他這樣,奴隸還不得造反了。

比如,蘇格拉底問人家,有美德的人是怎樣的?

有人告訴他,一個有美德的人就是有許多錢,買得起好東西的人。

可蘇格拉底隨后就證明了,富人不一定是有美德的人,窮人也未必缺乏美德。

蘇格拉底就用自己的辯論去拷問那個傳統,最后他得出,真理就是不能被駁倒的,是不能被證明是錯的,否則,無論相信他的人多麼偉大,多麼有錢,也不能證明就是真理。

所以,我們應該對生活抱有懷疑,不加懷疑地向前沖,本身就是一種問題。

然而,一個人要懷疑大多數人所相信的東西,是需要勇氣的。

蘇格拉底因為自己的做法,被告上了法庭,人家告訴他,只要你不到處找人辯論,我們就饒你不死。

蘇格拉底拒絕了,他對陪審團說:

你們要照顧好自己的身體,也要照顧好自己的靈魂。

他還說:

你們爭名逐利,卻不思考如何理解真理,如何改善自己的靈魂,你們不覺得慚愧嗎?

陪審團確實慚愧了,所以他們把蘇格拉底處死了。

很多年后,人們發現,蘇格拉底不是被審判的人,他是在審判整個雅典,審判陪審團的數百人,甚至也是在審判全人類。

那是足以讓整個人類臉紅的時刻,是偏見戰勝了真理,只因那偏見被大多數人所認同。

04

蘇格拉底觀察到,大多數人憑借心血來潮決定自己的立場,還有很多人是根據大多數人的意見來決定自己的立場,而不是根據真理來決定自己做什麼。

這樣的立場,是不堅定的,是容易被影響的,因為無論是大多數人的意見,還是自己的心情,都隨時在變化,而這些變化一旦不是自己想要的,就會造成痛苦。

當你想要的,和外在要求你的不一樣,就會有沖突,要麼委屈自己,迎合外界,要麼遵從自己的內心,不理外界的看法,前者會形成內在的痛苦,后者會造成外在的壓力。

很多人都痛苦和精神內耗,其實就是這麼來的。

阿蘭·德波頓說:

社會生活充滿了別人對我們的看法和我們的實情之間的差距,我們謹慎會被認為愚蠢,我們靦腆會被認為驕傲,我們與人不同,而被看成不合群。

如果我們拼命解釋,那就說明我們敵人占據了上風,同時也說明,我們的內心不夠有力量。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