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集
莊子《齊物論》:人生最大的愚蠢,是困在世俗的「規矩」里
2024/03/29

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充滿規矩,這些規矩要求人們,要這樣做,要那樣做,似乎不遵守規矩就是大逆不道。

但規矩不會告訴你,你應該遵從內心,順應自然。

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充滿著各種標準,這些標準指示著人們,應該這樣活,應該那樣活,不這樣活就是徹頭徹尾的失敗者。

然而,人生沒有標準。

人是一種很神奇的存在,任何規矩都不能定義他,人生沒有標準,所謂的 標準,也只是某些人自以為是的偏見。

這樣的偏見在人間大行其道,因為人人都有自己的偏見,有些偏見被大多數人認同了,就形成了世俗所謂「成功」的標準。

當你在這些規矩之間透不過氣的時候,不妨讀讀莊子,因為莊子會告訴我們,人生沒有標準,真正牛逼的人,從來不用外在的標準要求自己,而是活出自己,順應自然。

01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萬物并存,無所謂高低貴賤,共享甘霖,共享雨露,共沐陽光。

可是萬物之中,人類不甘寂寞,又自以為是,跳出來樹立標準,給其他事物貼上標簽,這個是有用的,那個是無用的,這個是好的,那個是不好的,這樣是成功的,那樣是不成功的。

于是,惠子就為他的葫蘆沒用而煩惱,最后索性直接毀了葫蘆,為他的大樹無用而抱怨。

這就是人類給自己挖的坑,給自己下的陷阱。

事實上,有用和無用,只是人自己的偏見,萬物都有其自己存在的意義,無所謂用或不用,人用各種偏見去看待萬物,也用各種偏見對待自己,人世就成了一個充滿偏見的地方。

人自己制造的偏見也束縛了人自身,讓他無法自由,讓他不敢自由。

莊子說:

大知閑閑,小知間間。

大言炎炎,小言詹詹。

有大智慧的人廣博雅致,只有小聰明的人固執偏狹;大言盛氣凌人,小言爭論不休。

人們活在自己的淺薄的認知里,為了自己的一己私利鉆營爭斗,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自己的偏見。

于是,他們整日和外界交涉糾纏,日復一日勾心斗角,活得千奇百怪,各有限制。

得到了想要的,就高興,得不到自己想要的,就痛苦,這種高興和痛苦的源頭,他們卻不知道。

在這樣的觀念里,世人來到這個世界,雖不至于馬上就死,但也是在悲哀和損耗自身之中等待死亡的降臨,他們與外物互相傷害,相互摩擦,在通向死亡的道路上奔馳不停,一輩子勞累不堪卻不見成功,疲憊困頓卻不知道該如何過好這一生。

這就是世人在這世間的處境,為名為利,卻不為自己,外在的東西主宰了人們的內心,讓人們無法真正做自己。

然而,那些真正厲害的人,都敢于突破偏見,超越偏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為他們知道,萬物一體。

02

而今,這個社會為人們樹立了很多標準,比如怎樣才算成功,也比如某個年齡的人該做什麼。

這些,都是人類為自己設立的標準,可是這些標準是怎麼來的呢?

上帝可以作證,這個世界最初是沒有標準的,但人類無聊,將某些人的行為看成好的,于是就有了標準,又將某些人的行為看成是不好的,于是就有了禁忌。

然而,好與壞,也不過只是某一部分人的偏見而已。

正是因為有了這樣的偏見,后人爭相效仿,唯恐落后,于是有了爭斗,有了名利的傾軋,這便是痛苦的根源。

然而,莊子這人,卻看到了這種偏見的荒謬,于是他說:

如果根據個人的成見作為判斷事物的標準,那麼人人都有自己的標準,就連最愚蠢的人,也有自己的標準。

由此可見,人生沒有標準,因為你有你的標準,我有我的標準。

可明顯的事實就是,有些人不敢去相信自己的標準,于是就去遵循他人的標準,這是把自己的腳穿進別人的鞋里,也不管適合不適合。

再深一層去想,世俗所謂的標準,它們判斷的依據是從哪里來的呢?你會發現,那個讓他們如此判定的依據,只是一種主觀的想象。

也許很多被當成某種標準的榜樣的人,他們也不明白這究竟是為什麼!

我們都知道,萬事萬物背后的秩序,就是道。

然而,道因為隱晦不明,所以就有了真偽,這世間很多人都覺得自己理解的人生就是正確的,然而那個真正「正確」的東西,卻始終不曾浮現。

有些人比較厲害,看清了道,然而一旦用語言來描述,語言又變得隱晦不明,因此就有了是非對錯的爭論。

莊子告訴我們,這樣爭來爭去,實在沒意思,不如什麼都不想,以空明的心境去觀照事物本然的樣子,如同一面鏡子,去照出萬物,卻不加以評判。

03

莊子講過一個養猴子的故事,我覺得和當今的人類特別像。

一個養猴子的老人,給猴子們分吃的,老人對猴子說:

早上三升,晚上四升。

猴子們聽了,都很生氣。

老人又改口說:

那就早上四升,晚上三升。

猴子們聽了,都很高興。

本質的東西并沒有改變,只是換了不同的形式去展現,卻引起了猴子們的喜怒,大多數人不就是這樣的嗎?事物本質并沒有變化,卻因為某些外在的變化而產生各種各樣的情緒。

這人生,過來過去,都是人生。

有些人因為失去了某些東西,悲悲戚戚,又因為得到了某些東西,欣喜若狂。

然而,你的人生還是你的人生,人生最本質的東西還是沒有變化。

同樣的食物,同樣的數量,但猴子的主觀感受變了。

人生也是,喜怒哀樂,都是主觀感受,這些外在的東西,根本改變不了內在的本質。

莊子有句話說:

為是不用而寓諸庸。

意思就是,不要執著于世俗的用與不用,要去看到事物本然的樣子。

讓萬物是萬物,讓你是你。

你做好你,萬物自然會成為它們該成為的樣子。

04

我們而今這個社會,知識泛濫,人們知道很多知識,卻依舊活不好這一生。

為什麼?

知識可以讓人生存,智慧才能讓人活好。

在莊子看來,最高的智慧就是人們追究到宇宙的本源,知道最初的時候,這個世界并沒有萬物,一片混沌。

這是最深刻最透徹的認識,是智慧最高的境界。

因為一切都沒有,所以一切都可能,一切都是被允許的。

其次就是,雖然覺得萬物是存在的,但是并不去區分限制他們,沒有分別心,人就不會因為外在的差別而痛苦。

再差一點的,就是人們覺得萬物存在,并且存在差別,但是認識里沒有是非對錯,一切如其所是,并不強加個人主觀的判斷。

在莊子看來,是非觀念的彰顯,就是大道的虧損所導致的。

而大道虧損,恰恰是因為個人執著于個人的偏見,個人的偏見造成人世間的是是非非,有了人與人的爭論不休。

越是爭論,越是分裂。

越是爭論,痛苦和煩惱就越多,因為你爭輸了,會煩惱,但你爭贏了,就是真的贏了嗎?其他人會不服,為了保持自己的地位,你會更加拼命地維護這些,無窮無盡。

所以,只要有爭論,不論輸贏,人都輸了。

楊絳先生翻譯過一首詩說:

我和誰都不爭,

和誰爭我都不屑,

我愛大自然,

其次就是藝術;

我雙手烤著生命之火取暖;

火萎了,我也準備走了!

老子說:

因其不爭,故萬物莫能與之爭。

可這是一個善于爭的世界,人們什麼都想要爭一爭,這就是如今的內卷,也是如今的內耗。

05

王倪是一個得道之人,有人問他:

你知道萬物的共同之處嗎?

王倪說:

我怎麼會知道呢?

那人又問:

你知道你不知道的原因嗎?

王倪回:

我不知道。

這讓人家很郁悶:

那麼天下萬物就無法知道了嗎?

王倪答:

我怎麼會知道呢?雖然這樣,我還是試著說說吧,你怎麼知道我說的知道就是真的知道呢?又怎麼知道我說的不知道就是真的不知道呢?

知道或者不知道,都是相對的。

人睡在潮濕的地方,身體就容易出問題,可是泥鰍呢?人呆在樹上,就驚恐不安,難道猿猴也是這樣?

這樣看來,人、猿猴、泥鰍,究竟那種動物才知道住在哪里最好呢?

像西施這樣的美女,人類覺得好看,可是魚兒見了卻害怕,鳥兒見了要高飛,麋鹿見了要逃跑。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