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集
蘇軾:家風,是一個家庭最寶貴的財產
2024/03/25

聽過一個故事:

北宋四川有個富家翁。

他很擅長經營,積累了不少家財。

但是子嗣不旺,他一生有九個孩子,夭折了八個,只存活了一個。

按理說,他對這個孩子應該千恩萬寵,傾盡一切。

然而他臨終的時候,只留給孩子幾間破屋,幾塊薄田。

萬貫家財,都被他拿來接濟窮人了。

他的妻子說:既然沒有什麼財產留給孩子,那是不是給叔伯們交代一下,讓他們照顧一下我們娘倆。

這個人卻說:孩子如果有出息,叔伯自然會照顧他們的,沒出息,我交代了人家也會嫌棄。

讓孩子自強,比依靠別人更靠譜。

散財聚德,是他給孩子的表率,自強萬強,則是給孩子的告誡。

在他看來,給子孫留金留銀,不如留一個好的家風,好的教誨。

很多人都覺得他傻,但是後來證明,他是對的,他的兒孫,一個比一個有出息。

這個人就是蘇軾的曾祖父蘇杲,他的獨子就是蘇軾的爺爺蘇序。

忠厚傳家久,詩書濟世長。

比起萬貫家財,家風,才是一個家庭最寶貴的財產。

01

以德傳家

蘇序成年之后,經營有方,家境逐漸富裕起來。

他不拘小節,慷慨善良。

救濟窮人方面,甚至超過了他的父親蘇杲。

他家的旱地多,種的小米比較多,每年豐收之后,他把部分小米換成稻谷儲存在糧倉里。

一連存了很多年,糧倉里的稻谷有三四千擔。

別人問他用來做什麼,他也不說。

後來眉山遭遇大旱,很多田地顆粒無收。

蘇序不但沒有囤積居奇,大賺一筆,反而把糧倉打開,所有糧食都分給了貧苦人,幫他們度過災年。

當地人感念他的恩德,蘇家也從此成了眉山的大善人。

人們談起蘇家無不敬仰欽佩。

蘇序生了三個孩子,三子蘇洵和當地的首富程家結親。

他家雖然富裕,但是比起程家還是小巫見大巫。

門第確實不登對,但是程家卻認為蘇家積善,名望一向很好,也不算辱沒了自己的孩子。

就這樣,程家小姐嫁給了蘇洵。

程夫人生了兩個孩子,一個是蘇軾,一個是蘇轍。

程夫人心地善良仁慈,與蘇家家訓志同氣合,她的教育對蘇軾和蘇轍的影響很大。

蘇軾成年之后,寫過一篇《記先夫人不殘鳥雀》。

蘇軾書房前面種了很多樹,有很多鳥兒在上面筑巢,程夫人囑咐家里的小孩、奴婢及仆人,都不能捕捉鳥雀。

幾年下來,這些鳥雀都不怕人,筑巢都在極低的地方,院子里的人伸手就能摸到。

桐花鳳是一種很難馴服的鳥,但是蘇家院子里有四五百只桐花鳳自在地飛翔、覓食,當地人都以為是祥瑞之兆。

在這樣的家庭里長大的蘇軾,內心仁慈忠厚。

做官之后,他救濟棄嬰、興修水利、建立醫館,傳播技術,善行善舉,惠澤萬民。

時至今日,很多地方還流傳著他的傳說。

蘇軾本人做過禮部尚書,蘇轍更是官至宰相。

而蘇氏家族歷經千年,人才輩出,興旺不衰。

古人說: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存善心、做好事,謙和慈悲、一定有福氣和余澤。

積累惡行,則會給子孫帶來禍患。

存善心者家里寧,為善事者子孫興。

善念善行,慈悲仁厚,才是一個家族的傳家之本。

02

以學興家

我們常說的「三蘇」,指的是蘇洵、蘇軾、蘇轍父子三人。

但是在眉山還有一個「五蘇」的說法。

說的是:蘇序,蘇渙、蘇洵、蘇軾、蘇轍。

蘇序本人喜歡寫詩,一生寫了幾千首,雖然沒有流傳于世,但是足見他對詩書的熱愛。

蘇渙是蘇洵的二哥,是當時眉山第一批中進士的學子。

早年的時候,蘇軾兄弟經常去請教蘇渙這位二伯。

蘇渙對兩兄弟也從不藏私,傾力教導。

在眉山,蘇家是最早開始向學的家族,也是成就最高的家族。

我們常說:立身以立學為先,立學以讀書為本。

且不說顏如玉和黃金屋,讀書能讓人明理,讓人開智。

勤能得業為良友,有益身心在好書。

蘇洵年少貪玩,但是中年發力。

《蘇氏家族傳》里講過一個他的小故事:

在考試落第之后,他把自己過往的文章全部燒毀,閉門謝客,關在書房,苦學六七年。

有一次端午節,程夫人給他剝了幾個粽子、外加一碟白糖送了過去。

誰曾想,蘇洵一心看書,把粽子蘸著墨汁吃了,白糖反而都剩下了。

蘇洵自己刻苦讀書,也沒忘督促兒子。

蘇軾就曾寫過一首詩:

夜夢嬉游童子如,父師檢責驚走書。

計功當畢《春秋》余,今乃粗及桓莊初。

怛然悸悟心不舒,起坐有如掛鉤魚。

蘇軾年少貪玩,到了父親檢查功課的日子,他才讀了一半。

心里焦急,像是吞了鉤子的魚一樣。

在父親的帶動和督促下,蘇軾和蘇轍慢慢變得勤奮好學。

蘇家父子三人秉燭夜讀,月下詳談,溫馨愜意,幾十年后,蘇軾依然記憶猶新。

欲高門第須為善,要好兒孫在讀書。

從蘇序讀書開始,僅僅三代,蘇家中了三個進士,光耀門楣。

家族騰飛,一躍成為當地名門望族。

外物之味,久則可厭,讀書之味,愈久愈深。

讀書除了物質上的回報,還有心靈上的滋補。

蘇軾一生坎坷,但他始終與書為伴,自由出入儒釋道三家,內心樂觀豁達。

蘇轍一生也歷經貶謫,但是始終踐行自己的政治理想,不曾退避,不曾頹喪。

世間數百年舊家無非積德,天下第一件好事還是讀書。

對于一個家庭來說,最好的傳家寶,不是留給孩子房子、金錢,而是教會孩子讀書。

讀書,可以開闊眼界,豐盈靈魂。

它可以改變一個人的氣質和命運。

一個家有書架,有書香,才能讓孩子行穩致遠,受益一生。

03

以儉守家

《蘇東坡新傳》里,作者用了一個詞來形容蘇序——敝衣惡食

他從不穿華貴的衣服,也不吃太精致的食物。

雖然是當地出手闊綽的大善人,但是日常生活里,蘇序卻是個摳摳搜搜,斤斤計較的小老頭。

他出入都不乘馬車,覺得太過浪費。

當時的達官貴人以吃羊肉來顯示身份,他卻總是買便宜的豬肉來吃。

古人說,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

生活一旦變得奢靡,就再也難以回歸儉樸。

一旦生活遭遇變動,生活上巨大的落差,足以把一個人打擊得心氣全無。

所以中國人說:凡事一儉,則謀生易足;謀生易足,則于人無爭,亦于人無求。

一方面勤儉讓人容易生存,可以更好地應對不確定的風險。

蘇軾被貶黃州,突逢大變,身邊沒什麼錢。

他把手里僅剩的錢分成十二份,每份又分成三十小份,每天取一份。

好在他的生活一向不曾奢靡,吃羊肉能活,吃豬肉也能活,錦衣華服穿得,粗布短衫也穿得。

日子雖然清苦,但是對他卻沒有太大的影響。

另一方面,儉樸可以減輕欲望與渴求。

蘇軾的母親雖然出身豪門,但是節儉持家,物欲淡泊。

蘇家曾經租過一處宅子,下人在院子里發現了一個埋藏的甕。

大家都很興奮,知道這可能是前人藏起來的珠寶金銀。

眾人蠢蠢欲動的時候,程夫人卻令人埋起來,說:這不是蘇家的東西,誰也不許挖取。

要知道,當時蘇洵剛剛從家族出來,自立門戶。

全家靠著賣綢為生,日子并不寬裕。

蘇母的決定在小蘇軾心里留下了很深的影響。

多年以后蘇軾說:天地之間,物有各主,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

無論在何處為官,他從未動過貪念,就連攻擊他的政敵,也從未懷疑過他的廉潔。

儉能守家,也能守心。

內心不被欲望遮蔽,人生路上就少了大半的災禍。

傳家處世皆宜儉,教子千方莫若勤。

儉樸,能守住生活的最低處,守住心性與欲望,如此,家道才能經久不衰。

作家馬伯庸曾言:

古董有形,傳承無質,它看不見,摸不到,卻滲到家族每一個后代的骨血中,成為家族成員之間的精神紐帶,甚至成為他們的性格乃至命運的一部分。

好的家風,不是訓斥,不是棍棒,是言傳身教、是勤勉淡泊,是善念善行。

日積月累,一點一點浸潤在每個人的靈魂中。

人之教育,始于家庭。

好的家風,是一個人修身成人的開始,是行走于世的底氣。

所謂父母子女一場,受益終身的家風,才是留給后代最寶貴的財產。